第五部分:反轉輥涂模式中控制濕涂線位置
增加或減少濕涂線計量輥比率與毛細管數對比。
第4部分中,我們討論了在反轉輥上膠模式下濕涂線的位置是如何影響涂料肋條和湍流現象。控制濕涂線最重要的因素是計量輥比率。第二個影響動態濕涂線位置的重要因素是涂料毛細管量。毛細管數被定義為:
粘度x輥運轉速度
表面張力
增加毛細管數通常和增加計量輥比例有相同的效果。也就是說,可以穩定涂料防止肋條。由于弧彎液面可以維持弧度,毛細管數隨之增加,濕涂線從出口朝著計量間隙中心移動。隨著毛細管數增加,涂液支撐了一個處于間隙中心的更強弧形,且更多數量的毛細管可使得濕涂線處于間隙上流,因此可以阻止傾注。由于毛細管數直接與上膠輥速度成比例,而上膠輥速度與生產線速度成比例,由此可見兩者之間的關系密切。。
通常而言。毛細管數增多將優質計量輥速度比例轉入一個更低價值。反之亦然。然而,觀察發現,毛細管數極低的情況下,涂料在較低的計量輥比例模式下變得更穩定不會出現肋條。通過降低計量輥速度來減少肋條的觀念雖然看似不正確但卻是正確的方式。當毛細管數越多的時候,傳統正確的調整方式是增加計量輥比例。圖6 的涂料穩定圖很好地展現此現象。
圖6中,A用 來表示操作條件(毛細管數少,輥速率低)將導致涂料肋條,通常的反應是,提高計量輥速度,將可以直接將A點直線移至右側,但是卻看不到任何改善地方,然而,降低計量輥速度很快則可以在穩定區域改善操作條件。
與此相反,另一個更為傳統速度調整方式是將B點移至穩定區域。同時,注意如何改變上膠輥速度(與生產速度密切相關)可以將B點移入或是移出穩定區。
計量輥間隙尺寸(與其他因素相連)將會改變穩定區尺寸、形狀甚至位置,從而最終減少穩定區域,這使得難以達到令人滿意效果。事實上,在某種情況下,穩定區域根本不存在。
同樣要注意涂料肋條和均勻涂層的劃界太過流行。實際上,很可能存在的情況是:肋條可能總是存在,但是如果角度距離夠小,肉眼看上去涂層平整即可。